深夜,昆仑山脉上空,雷达屏幕上亮起一大片刺眼的云团。
驾驶舱外,遥远的闪电像利剑一样,一次次划破漆黑的夜空,气氛一下子就绷紧了。
谭红梅坐在机长位置上,这是她第一次在国外空域执行任务返航,无法像在国内那样随意申请更换航线。
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飞。
飞机下方,巍峨的山脉轮廓在黑暗中若隐若现,那种巨大的压迫感,几乎要穿透机身,扑面而来。
谭红梅承认,那一刻她感到了害怕。
就在这时,“昆仑雄鹰”四个字猛地闯进她的脑海。老一辈飞行员们,当年就是开着破旧的飞机,用命在康藏高原上闯出了一条条航线。
她心想,自己驾驶的可是先进的运油-20A,还有什么好怕的?
这个念头让她迅速镇定下来,带着机组成员果断处置,飞机最终平稳地降落在新疆的一座机场。
谭红梅所在的部队,就是这支被称为“昆仑雄鹰”的英雄队伍。
这支队伍的履历,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空军走向世界的历史。从利比亚撤侨,到搜寻马航失联客机,从汶川抗震救灾,到为全球抗疫运送物资。
他们的航迹已经遍布四大洲七十多个国家,每一次出征,几乎都在写下一个新的“首次”。
能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谭红-梅觉得是莫大的荣幸。
但在成为“雄鹰”之前,她首先要驯服一头“鲲鹏”。
当她第一次见到这架国产大型运输机时,那庞大的身躯带来的震撼,让她激动了很久。
凭借过硬的技术,谭红梅被选入首批改装运油-20A的飞行员名单。
接到消息那晚,她翻来覆去睡不着,既兴奋,又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辜负了组织的信任。
这份忐忑,最后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那段时间,她的生活被压缩成了空勤宿舍、飞行教室和机场座舱这“三点一线”。
理论学习是第一关。遇到搞不懂的地方,她就把教材翻个底朝天,笔记做得密密麻麻,实在不行就去堵着教员问。
新老机型的差别太大了。她白天啃理论,下午就一头扎进机场的座舱里,反复熟悉每一个开关,硬生生把仪表盘的位置刻在脑子里。
盛夏时节,座舱里的体感温度能超过五十度,像个大蒸笼。
汗水一遍遍浸透飞行服,黏在身上,她却咬着牙纹丝不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天驾驭“鲲鹏”。
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最终成了单位里第一个飞上这款大飞机的女机长、女教员。
有人说军人的爱情不浪漫,谭红梅觉得,只是浪漫的方式不一样。
她的丈夫张浩,也是同一单位的飞行员。
2001年,单位组织了一次周末活动,两人就这么认识了。职业相同,性子也合得来,两年后的2003年,他们结了婚。
对他们来说,爱人之间多了一层关系,叫战友。
“我和张浩肩上的肩章一样重,心里的使命责任也完全一样。”
他们的默契,是任务后坐在一起复盘数据,是座舱里心无旁骛的专注操作。这种并肩作战的踏实感,是外人很难体会的。
飞行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两颗心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
后来,在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上,3架运油-20A呼啸着飞过天安门广场。
当镜头切进其中一架的机舱时,全国人民都看到了谭红梅的身影。
媒体称她为“阅兵最帅女机长”,网友夸她“好飒”。
但对谭红梅自己来说,她更喜欢“战斗员”这个称呼。
从航校毕业那天起,她就清楚,自己的每一次起飞,都和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宁绑在了一起。
最近,一份关于中国妇女全面发展的文件发布了,谭红梅看了之后很振奋。
她说,这上面记录了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也照出了她们这群在部队里奋斗的女性的样子。
是这个时代,给了她们这些女性搏击长空的翅膀。
谭红梅觉得,自己的故事或许能给更多女性一些鼓励。
天空不会拒绝任何一颗向往飞行的心。
只要敢去想,敢去拼,就能飞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新高度。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