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年薪1.67亿元,曼哈顿豪宅在手,手握顶尖量化基金核心模型——吴舰的人生,曾是无数人眼中的“精英模板”。但如今,他成了美国司法部通缉的在逃嫌犯,面临电信欺诈、证券欺诈与洗钱三项重罪指控,最高可能被判60年监禁。一名用算法改变世界的天才,最终被自己编写的代码反噬。
吴舰曾是Two Sigma的明星量化研究员,清华本科、康奈尔与南加州大学双博士,履历堪称完美。2021至2023年间,他提交了至少14个投资模型,均通过公司审批。但起诉书揭露,他在模型上线后秘密篡改参数,使其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模型不再“独特”,而是复制了公司已有策略的预测结果。这直接违反了量化基金最核心的“策略不相关”原则,却为他赢得了约2300万美元的绩效奖金。
Two Sigma的模型审核机制本应是铜墙铁壁。理论上,新模型需经多层审批,确保独立性、可解释性与风险可控。但现实是,这套系统在吴舰面前形同虚设。他作为高级副总裁,拥有对核心模型的修改权限,而公司对“发布后变更”缺乏实时监控。直到2023年,其他员工发现模型间“异常相关”,内部调查才启动。此时,客户已蒙受至少1.65亿美元损失。
这不是孤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保罗·威尔莫特与伊曼纽尔·德曼发表《金融建模者宣言》,痛陈模型滥用之弊:“我不会被数学影响过深,也不会给使用者虚假慰藉。”他们预见的,正是今天吴舰案所暴露的系统性风险:当模型成为黑箱,当绩效与奖金深度绑定,技术权威便可能滑向道德盲区。而吴舰那句“研究人员擅自改模型是普遍做法”的辩解,更令人不寒而栗——这是否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正在侵蚀合规底线?
Two Sigma最终偿还了客户损失,取消了部分奖金,却未能追回已发放的1780万美元。这暴露出一个更深层问题:在高度依赖算法的金融世界,技术能力越强,越需要制度制衡。复旦大学张成洪教授指出,企业自查远远不够,必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算法审计机构。清华大学王娴教授也警示,监管本身也会失灵,唯有在创新与控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才能避免系统性崩塌。
吴舰的悲剧,始于一次“悄悄炫富”——他在社交媒体晒出收入飙升的截图,自以为隐匿于数字世界,却忘了算法不留痕迹,人心更难隐藏。他用代码欺骗系统,却无法欺骗时间。今天,他名下的曼哈顿公寓正被美国政府追缴,而他的名字,将成为量化金融史上一个警示符号。
天才从不被公式定义,而是被良知丈量。当算法成为权力,审计就是底线;当代码可以造神,伦理就必须先行。
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