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及德宏州分享“美丽云南建设”相关情况。
普洱市:
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6.15%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普洱市把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作为最大职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省对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为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8年为优,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6.15%,连续3年递增,排名全省第二。普洱上榜全国康养20强市,思茅区上榜全国康养100强县(区)。2022年以来,普洱市完成营造林134.04万亩,完成95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3265.95亩生态修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23%。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22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总面积28.04万公顷。哀牢山站、澜沧江站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成了野生亚洲象救助中心,建设“大象食堂”7000亩。生物资源更加丰富,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西黑冠长臂猿和全国一半以上的亚洲象在普洱繁衍生息。
近年来,普洱市还与临沧、大理、楚雄、版纳等州(市)开展合作,建立了跨地区森林防火和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
展开剩余78%西双版纳州: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雨林城市
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双版纳州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拥有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74.05%,生物多样性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将“生态立州”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区”作为全州发展三大目标定位之一,先后制定实施森林资源、澜沧江流域等10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规规章,出台60余份配套文件。在全国开创性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通过深入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林城融合、环境治理“五大行动”,西双版纳州持续推进国家植物园和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全国前十,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全省第一。建成22个湿地保护小区、12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6851.8万亩,创建4个热带雨林保护自然教育基地,修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671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68公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5%以上。创新开展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试点,设立300万亩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连续10年开展中老渔政联合执法暨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澜沧江·湄公河放流土著鱼苗423.5万尾,流域土著鱼类群体数量恢复性增长。
大理州:
大理市获全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大理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大理州坚持生态优先,厚植发展根基。党的十八大后,推动洱海保护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深刻转变,以苍山洱海高水平保护统揽全州发展全局,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道路。
近年来,大理州以洱海保护为核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成129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串联湿地4万亩、库塘307座,退还湖滨带1706亩,搬迁居民1806户,实现“人退湖进”;构建“天空地水”智慧监管平台,覆盖5743公里污水管网及20座污水处理厂,全流域截污体系成型,洱海水质稳定优良,“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创新“顺丰洱海模式”,年处理有机废弃物51万吨,生产有机肥40万吨,成为全国农业治污典范;苍山洱海保护区实现林火、生物多样性24小时AI监控,数据回溯达180天。
2024年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9%,州政府所在地大理市优良天数比率为100%,全州18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4%。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个,2024年洱海晋升国家级重要湿地,大理市获全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德宏州:
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边疆样板
德宏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德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生态系统,也成为了美丽云南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多年来,德宏州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始终聚焦“六个更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边疆样板。
德宏州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作+群众参与”的资源大保护格局,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处,划定361.22万亩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家园。成立全国首支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遏制有害生物入侵。目前,全州已知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其中11种野生鸟类仅在德宏被发现。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五分之一,39种为德宏特有。中国分布的5种犀鸟在这里都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德宏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据统计,德宏平均每年诞生6个新物种,被誉为“活体诺亚方舟”,保存着东亚季风区最后的完整生态链。
此外,德宏州不断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整合“研判预报、定期调度、综合执法、群众自治、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力量,形成治污合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建成97个“田间地头和林区”火点监测点位,将117家企业纳入在线监控平台联网监管,实现对工业污染源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针对农业秸秆焚烧、工业烟气排放、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油烟排放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开展16个专项行动,精准施策,靶向治污。2024年,州府所在地芒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9.2%,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6微克,蓝天白云成为德宏的常态,清新空气成为德宏的“城市名片”。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李瑞莹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
发布于:云南省股票配资公司一起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